「公藝種子夢∼蘭陽傳夢家」系列專題:「守護阿蘭城」(黃麗鳳報導)
「我希望整條路都是櫻花,過年時花季,遊子返鄉時,覺得故鄉有在改變。」「最近10多年來,我們常在做全國第一的工作,住民素質提高、環境改變、生活改善,庄頭有了大改變,出去人家問住那裡?阿蘭城人不用再自卑,能以家鄉為榮,心中常存光榮感!」
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同樂村的阿蘭城,是宜蘭著名的水鄉,屬於雪山山脈大礁溪湧泉帶,地下湧泉豐沛;這裡有天然洗衣溝、湧泉池和源源不斷的灌溉水源,水資源得天獨厚。
進入阿蘭城社區,通往村民信仰中心「廣濟宮」的路旁,最近新增一處景點,細心種植各式花草、水生植物和櫻花樹;流水清澈,魚兒悠游,還有鳥兒停駐,行走累了,也有長椅和涼亭可以小憩,賞心悅目,自在悠閒。
對於這個新景點,阿蘭城住民鄭秀玉極為稱讚!「這裡本是閒置空間,張金昌與水保局合作,清除髒亂點,做得很不錯,很漂亮!」
很難想像,這個景觀宜人的社區新亮點,過去竟然是環境毒瘤、令人頭痛的髒亂點,為了改造社區環境,張金昌主動提供名下240坪建地,並勸說鄰近地主1百多坪土地共同加入,整合進行綠美化,終於變身成功!「庄頭是咱自己住,出生地的所在,自己不關心,要叫誰關心?」
54歲的張金昌,世居阿蘭城,除了國中畢業踏入社會的第一年,以及當兵三年遠赴外縣市服役外,幾乎沒有離開過家鄉,他在社區裡經營雞肉冷凍工廠,事業有成,下午常利用工作空檔維護社區環境,有時 開怪手整理草皮、有時在空地種樹苗,或就拿起掃把清掃道路垃圾,用實際行動守護家鄉。「我常說「早上顧腹肚,下午顧佛祖(公眾)」,下午是我做社區事務、處理村民請託和服務庄頭的時間,如果有空檔,就掃掃路上的垃圾,期望大家看到「有人丟、有人掃」,會被感化,不再有亂丟垃圾的壞習慣,四、五年下來,已有效果。」
無悔投入社區事務,張金昌認為,和自己從小好動,具有「班長性格」有關。20幾歲起擔任社區信仰中心「廣濟宮」委員接觸社區事務,民國86年創辦「阿蘭城新風貌促進會」投入社區營造,多年來,透過活動的舉辦,資源的引進,讓阿蘭城展現全新氣象。「社區最大特色是團結的,大多是在地人,一有事情,大家相互幫忙。」「其實社區經營,不一定要花很多錢。有一群人,願意犧牲時間想一些工作,應該就做得起來!」
張金昌口中「有一群人,想一些工作」,源自近20年前,阿蘭城民眾爭取興建「蘭城橋」。鄭秀玉說,當年阿蘭城民眾捐款捐地,造橋鋪路,成就地方美談,宜蘭縣政府提撥3百萬元回饋社區,催生「阿蘭城新風貌促進會」,推動社區營造。「當年交通不便,大家爭取建設蘭城橋,但橋建了,卻沒引道,只能望橋興嘆。張金昌會同地方仕紳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我們自己做!當時的縣長游鍚坤知道了,覺得這個社區真可愛,鼓勵我們成立促進會,營造社區,發展社區產品。」
促進會草創初期,缺乏集會所,創會理事長張金昌自掏腰包購買橢圓形會議桌,在自家工廠後方提供聚會空間,大夥兒腦力激盪出以社區家庭、民俗信仰、經濟活動和自然景觀為題材,創編全國第一本「影像紀錄日誌」,為國內社區日曆開創先河。「那時,新風貌促進會常在此開會,我們常自問「為什麼不做一些特別的事情」?日曆都是巴黎鐵塔、外國風景,為什麼不做自己家鄉土地上的風景、節氣、產業、農產品?籌備一年多,請專業攝影、文字,為庄頭攝影紀錄,從頭到尾翻一遍這本影像日誌,就能認識阿蘭城的產業和家庭成員。」
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下,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在阿蘭城裡活絡登場!農曆大年初一在廣濟宮廟埕,為家戶居民拍全家福照片的想法萌芽、茁壯,成就全台獨一無二的庄頭盛事,為家族情感、社區凝聚留下永恆的見證。
「1.2.3 來笑一個!看這裡。」相機按下快門聲「拍全家福活動很有意義,十五年來,我們每年都參加,當時兒子只到我胳肢窩,現在都娶妻生小孩了。」「從照片裡,看到自己慢慢長大,每年都不一樣。」
發想這項活動,為阿蘭城寫傳統的張金昌說,自己很愛照相,也愛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,15年前的想法,現在已經成為阿蘭城重要的傳統,每年初一,庄頭上都有四十多戶人家來拍照,記錄家庭的成長故事,去年還辦了展覽,大家一起透過老照片,重溫過往的美好時光。「每年大年初一在廟拍全家福照,台灣也是嘸人做,背景是廣濟宮(廟),硬體是固定的,但孩子的成長會每年不同,可能今年家裡多了一個媳婦以前囝仔,現在娶妻,不中斷,每年紀錄」
長年奉獻社區,阿蘭城裡處處看得到張金昌奔走的身影,除創辦「新風貌促進會」外,也是守望相助隊、環保志工隊的創隊隊長、連任10屆慧燈中學家長會會長,曾獲教育部「社教公益獎」。
慧燈中學校長吳松溪逗趣比喻,張金昌奉獻社區「國家掛保證」!「他話不多,但事情做很多,只要是想做的事情,就會很積極去做,不會一堆理論,需要他幫忙的,一定奔走到底。」
在張金昌的協調下,懸宕數十年,攸關3千多名村民和學生安全的員山堤防洩洪坡道終於封閉;此外,也協調學校附近廟宇拆圍牆讓地,拓寬道路,提昇學生通行安全。「這是全台灣少見做這麼大的功德!一般的廟宇,不願讓人拆圍牆,張會長協調廟方以不碰到金爐為原則,拆了2公尺,促成道路拓寬很多,便利學生通行,提高行車安全。」
在阿蘭城裡,有一座孩子們都知道的「阿伯藍球場」,無限量免費供應礦泉水,不論白天夜晚,隨時歡迎打球,球場主人正是張金昌。
張金昌說,10年前擔任廣濟宮主委時,提議做一個標準籃球場,讓社區孩子能好好打球,後來卻因為地主反悔沒蓋成,剛好家裡在改建房子,他挪出七、八十坪庭院,自己花了兩萬多元買籃球架,在家門口蓋了一個有標準半場、夜間照明的籃球場,社區的孩子雙手空空就可以來打球,唯一的要求是,不能說髒話。「我們常說,讓孩子少打電玩,但若不提供場所讓他運動消耗體力,怎麼可以?剛好我家蓋房子,我就把庭院做大一點,做一個有夜間照明的藍球場,免費供應礦泉水,歡迎孩子來打球。我惟一的要求是,不可口出三字經,孩子們也改善得不錯,一起來打球的,會相互制止,比大人責罵的效果更好。」
吳松溪校長觀察,張金昌私人興設「阿伯藍球場」,十多年來不僅帶動社區運動風氣,附近孩子們也不再罵三字經,用一座藍球場引導孩子端正品格,生活中展現教育理念。「他很有教育理念,寧可自己被打球聲吵、無限量供應礦泉水,不願孩子去網咖或做壞事,他以此照顧社區的小孩。」
(孩童歡笑跳水聲)
阿蘭城的湧泉,自然、甘冽、源源不絕,是孩子們嬉戲的快樂天堂,更是居民永遠的驕傲。
天然湧泉也為地方帶來商機,開啟社區產業。促進會理事鄭秀玉說,為幫助農民學習第二專長,解決水果滯銷問題,張金昌帶領理監事一次又一次的開會討論,決定活用湧泉水及金棗、鳳梨等
留言列表